荣昌取“繁荣昌盛”之意而得名,自唐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建县以来,已有1265年历史。2015年6月撤县设区,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,辖6个街道、15个镇,总人口86万。
历史文化厚重。有始于汉代的“荣昌陶”,与建水陶、钦州陶、宜兴陶并称“中国四大名陶”;有始于宋代的荣昌折扇,与苏杭折扇齐名,并称“中国三大名扇”;有源于汉代的夏布,号称“天然纤维之王”等;是“湖广填四川”的重要聚集地。
区位条件优越。位于成渝腹心,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,是重庆主城都市区“桥头堡”,成渝城际铁路、成渝铁路、成渝高速公路、潼荣高速公路、大内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,一小时通勤港口和机场,正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。
工业经济强劲。提档升级一头猪、一片陶、一匹布、一把扇“四篇文章”,壮大发展消费品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智能装备和农牧高新“1+3+1”现代产业体系,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,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,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(州)。
农牧科技突出。拥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、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一流农牧科研院校,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,“中国畜牧科技论坛”定期举办地。先后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、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、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。荣昌猪是世界八大、中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之一,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地方猪榜首,荣昌猪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。
生态环境优美。四水相连、三山相望,城区“四河八岸”建成棠城绿道54公里,拥有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,荣峰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。是全国首批、重庆首个全国文明城及国家园林城、国家卫生区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。2022年,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7.3亿元、增长2.7%;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.6%、0.9%、5.7%;工业增加值实现337.02亿元、增长2.8%;全社会固投增长3.2%;社零总额增长0.7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.6%、5.1%。2022年6月,第四次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“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”。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时代潮流浩浩荡荡。勤劳朴实的荣昌人,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,坚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“一号工程”,把勇当“桥头堡”排头兵作为工作总抓手总牵引,锚定“两高三新”发展目标,突出“五大抓手”,把握“五个着力点”,努力实现稳进增效、除险清患、改革求变、惠民有感,更好发挥“两个作用”,切实推动“四个求突破、开新局”,加快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荣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