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商文化
您当前所在位置 : 首页 > 渝商文化

重庆文化“民心工程”惠泽千家万户
重庆文化“民心工程”惠泽千家万户
时间:2015/12/10 14:31:19      点击数:1959
在农村,广播村村通、电视户户通事业发展迅速;农家书屋、农家大院借阅点的设立,让过去缺少文化、缺乏知识的农民朋友,找到了致富门路。 
    在社区院坝、在田间地头,人们自编自演节目,自得其乐。
    近年来,我市按照“公益性、基本性、均等性和便利性”的要求,坚持以政府为主导,以公共财政为支撑,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,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巴渝城乡大地上,文化娱乐设施日新月异,3200万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就,共享了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。
    聚财力抓“点”
    重大文化设施跻身城市新地标
    8月26日晚19∶30,重庆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。当晚,中国两大顶尖小提琴演奏家——盛中国、刘诗昆小提琴音乐会在这里举行。
    两人分别演奏了壮丽豪迈的《黄河》、凄婉悠扬的《梁祝》等一首首经典名曲。演奏者优雅的气质、指尖缓缓流淌的悠扬琴声,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倾倒。
    “太棒了!音乐一流、剧场的硬件一流。”一位带着小孩来听音乐会的家长赞不绝口地说,以前重庆没有一个像样的音乐厅,想听一场音乐会只得打“飞的”跑北京、上海,现在有了这样漂亮的大剧院,便有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。
    总投资16亿元的重庆大剧院位于江北嘴,自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以来,上演音乐会、芭蕾、舞剧、话剧、音乐剧、杂技、魔术等演出近500场,为山城奉献了一场场艺术盛宴。同时,因其独特的设计外观、完善而专业的设施设备,跻身为重庆的新地标。
    重庆大剧院仅仅是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宏伟工程的一个小构件。
    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,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,作为政府文化工作的第一要务、“民心工程”来抓。
    特别是直辖以来,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,市委、市政府作出决定:集中财力,投资45亿元,建设重庆大剧院、重庆图书馆、重庆美术馆、重庆会展中心等10个具有功能性、标志性的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。
    几年下来,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、重庆大剧院、重庆图书馆、重庆科技馆、歌乐山陈列总馆、歌乐山红岩魂广场二期、重庆广电大厦、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、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20个市级重大社会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开放。其中,藏书量360万册的重庆图书馆日接待量可达8000余人,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看图书、听讲座、上网查资料、看电影甚至住宿。
    这些地标性的文化建筑在山城碧水青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,同时也为广大的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。
    如今,国泰艺术中心、重庆自然博物馆、重庆国际马戏城、三峡移民纪念馆、重庆群众艺术馆新馆等13个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。
    未来5年,重庆工业遗产博物馆、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、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、大足石刻博物馆等又一批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将拔地而起。
    对此,本土著名文化学者蓝锡麟称,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,不仅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,还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,潜移默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。
    出重拳联“线”
   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“骨架”
    “五月里薅秧行对行呀,一对妖精在歇凉呀……”巴南区木洞镇综合文化服务站,几乎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山歌爱好者在练嗓子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,在当地如今几乎人人会唱,对此,该镇综合文化站的推动功不可没。
    据不完全统计,巴南区已建立20余个综合文化服务站,每个站的图书室达950平方米,图书40000余册。内设多功能室、电子阅览室、棋牌室、简易运动场等,群众可以在里面免费看书、参加文化共享工程服务、农科及法律知识讲座和文体培训,开展舞蹈、腰鼓、篮球、乒乓球等文体活动。如今,该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唱歌、跳舞及球赛等群众文体活动举行。
    与此同时,该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、农家书屋建设也给当地群众带去了切实好处。
    该区一品街道燕云村村民赵品超告诉记者,“以前我们这儿是个消息封闭的村庄,农闲时没啥事干,村里通了‘高科技’(安装了直播卫星),建了书屋后,我们可以收到40多个频道,天下发生啥子事情我们都能马上晓得,视野开阔了,不少人还从中找到了致富门道。这日子是越过越安逸了!”
    这一切并不是巴南区农民的“特殊待遇”。
    近年来,我市立足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,提出了“亦城亦乡、先急后缓、建管结合、持续发展”的总体思路,按照“公益性、基本性、均等性、便利性”的要求,强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先后在全市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、综合文化站、农家书屋、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建设项目。
    市财政每年给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各支持3000万元,主要用于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影剧院等文化大件的建设。市级文化事业建设费的60%以上,也都用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。
    据统计,自200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(中心)建设以来,至今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20个,村文化活动室8967个;并在全国创造性地提出,从现有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中,每平方米拿出4元钱用于街道文化中心的建设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130个街道文化中心,并率先在全国免费开放。
    从1999年到2010年,中央和地方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0多亿元,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。目前,我市广播、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.71%、97.39%,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广播村村响、电视户户通。
    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5400个、农家大院借阅点16150个,建成4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支中心,实现了8967个村级服务点全覆盖。
    至此,全市共有文化馆41个、图书馆43个、影剧院53个、博物馆32个。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“骨架”基本搭建完成,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,保障其文化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    和文化零距离
    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
    “这个节过得有意思,看了展览又听了故事,既轻松休闲,又增长了不少知识。”10月8日,家住沙坪坝双碑的刘显华女士乐呵呵地向单位的同事摆起了龙门阵。
    她说,国庆长假期间,她既没出远门旅行,也不是宅在家里看电视。她和家人去沙坪坝区文化馆看了《庆国庆及辛亥革命100周年摄影书画展、图片展》,又在位于三峡广场的黄葛树故事基地听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故事会。2号晚上,她参加了社区的“国庆晚会”,和邻居们一道表演了自编的“秧歌舞”,剩下的几天,她还去南岸区黄桷垭镇观看了“欢聚南山”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文艺演出。
    她说,“总之,到哪里都有免费的活动,只要你乐意,随时都可以参加,这样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。”
    据了解,今年“十一”国庆长假期间,我市各地组织了近1000场文化活动,让广大市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。
    不仅仅是节假日,为了让全市城乡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,近年来,我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。两年一届的重庆文化艺术节、重庆演出季为广大市民献上丰富的文化大餐;一年一度的重庆新年音乐会拉近了高雅音乐与大众的距离;全市乡村文艺汇演、全市小品大赛为普通群众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广阔舞台。
    各地区文化社团、社会团体也激情洋溢,纷纷活跃在广场院坝。渝中区的“解放碑周末音乐会”、北碚区的“缙云之声”大合唱、九龙坡的周末广场文化“四季歌”、合川区的“广场月月歌”、南岸区的“激情南滨”、万州区的“激情三峡”、忠县的“激情忠州”、江津区的“滨江之夏”……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。
   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艺术精品,从民俗文化到红歌俱乐部,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,每个社区天天有坝坝舞会、月月有红歌演唱、季季有文艺演出,人人都参与,无处不欢乐。
   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,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,让市民们从文化的被动旁观者变成了文化的主动参与者,并在其中得到极大的享受和精神满足。
    打造文化品牌
   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
    9月6日,清晨7点半,往日沉静的涪陵区百胜镇双河场一下子变热闹了。
    涪陵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何丽佳带着“唱读讲传”天天赶集小分队,来到这里为当地村民送上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。
    没有搭舞台、布景,队员们在街边找了一块平整的坝子,从车上搬下音响设备,演出就开始了。背着背兜、提着篮子的村民,看到演员们都围拢过来,一会儿就有了200多人。
    舞蹈《南湖菱花开》、《北京的金山上》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;川剧绝活《变脸》让众人惊讶不已,发出连连的啧啧感叹;京剧《沙家浜》选段更是引起观众的共鸣,叫好声响成一片。59岁的村民王元英看着舞蹈演员的表演,也跟着跳了起来。
    和以前的众多演出一样,节目演了一个多小时,观众个个看得津津有味,有的村民看得不过瘾,节目完了还不肯走。
    目前,在涪陵区,这样的“唱读讲传”文艺小分队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赶场天的场镇,把“唱读讲传”“送”进农村生活。
    “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与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,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差距,政府开展的文化下乡等活动又因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等特点,难以做到让更多人同时获得文化享受。在赶集天开展‘唱读讲传’活动,恰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。”涪陵区宣传部部长蒋天伦道出了启动“唱读讲传天天赶集”的初衷。
    据统计,3月至今,涪陵区“唱读讲传天天赶集”活动已为农户送去150多场演出,演出节目超过1700个,深受广大农户喜爱,成为农户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平台。
    而这仅仅是我市全市广泛开展的“送文化下乡”活动的一个缩影。
    为了丰富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,近年来,我市广泛开展了送电影、图书、故事、戏剧、展览、春联的“六下乡”活动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2006年以来,累计送电影下乡75万场(观众2.04亿人次),送图书下乡1796万册(包括向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287万余册)、报刊近50万份、音像制品130万张,组织各专业艺术院团演出下乡3000多场,送展览下乡超过1500场,送春联1000多万副。
    此外,我市每年还将投入1000万元购买精品剧(节)目,实施“渝州大舞台”城乡文化互动工程。一方面将精品文化送到农民朋友的家门口,一方面又把极具民俗特点的乡土文化带到城市大舞台,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,消弭了城乡文化隔阂。
    另外,我市还因地制宜,通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,着眼打造文化品牌,在文化提高上努力做出了成效。
    全市各地大力实施群众文化“一地一品”工程,铜梁、丰都、黔江、垫江、永川、万盛、璧山、巫溪等多个区县创办了特色浓郁的民族、民间文化艺术节会,打造出武陵山民族文化节、巫山红叶节、垫江牡丹艺术节、万盛踩山节、璧山花卉艺术节、永川茶山竹海旅游文化节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。
    “求木之长,必固其根”。2009年,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:到2012年,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初步形成城镇“15分钟文化服务圈”、农村“半小时文化服务圈”。
    如今,重庆人正以饱满的热情、抖擞的精气神,投入重庆文化大发展、大繁荣的建设之中,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【重庆市政府网】 本文网址:http://www.cq.gov.cn/today/news/352192.htm
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“来源:重庆市政府网”。
地址:乐清市城南街道千帆西路222号香江丽苑3幢2单元603室(新车站旁) 0577-62581356 传真:0577-62581355
Copyrigh t© 2015 All Reserved 乐清市重庆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 20131120 号 制作维护 | 精科数码